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——科学星辉耀临港,开放创新谱华章

发布时间:2023-11-09

当科学的光芒穿透时空的壁垒,当智慧的激流汇聚成变革的浪潮,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11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盛大举行。这场以“科学引领变革 重塑世界韧性”为主题的科学盛会,以空前规模集结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科学领袖,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、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及120余位青年科学家,在滴水湖畔奏响了一场跨越学科、国界与代际的“科学交响曲”。

 

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

 

科学无界:以开放胸怀拥抱人类共同命运  

开幕式上,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以“同题共答、同向而行、同心协力”为关键词,勾勒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开放姿态:“我们将携手探索科学最前沿,勇创世界和未来之新。”这一宣言与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·科恩伯格的呼吁遥相呼应——“顶科协是困难时期的希望灯塔”,彰显科学作为人类共同语言的永恒价值。  

 

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

 

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、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·科恩伯格

 

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的致辞更将科学精神升华至伦理维度:“科技向善是科学家的责任。”这一理念在论坛中得到生动实践——从碳大会上WLA与ONCE联手推动海洋负排放国际计划,到莫比乌斯论坛中60位科学家为科学教育激辩,科学不仅追求真理,更肩负着弥合认知鸿沟、守护地球家园的使命。  

 
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

 

薪火相传:青年力量与科学传承的“双螺旋”  

论坛的“韧性”不仅体现在议题深度,更蕴含于其对科学传承的深耕。科学T大会上,百名青年学子与诺奖得主共绘“智慧拼图”;青科HUB中,120位“未来科学领袖”以自信演讲展现新生代锋芒;而顶科协奖的设立,则通过支持青年科学家独立科研,为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所言:“让年轻人挑大梁,正是科学永续发展的密钥。”  

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“智能科学或数学奖”授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阿尔卡迪·涅米罗夫斯基(Arkadi Nemirovski)(左三)和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运筹学与计量经济学中心、数学工程系名誉教授、高级科学研究员尤里·涅斯捷罗夫(Yurii Nesterov)(右二)。

 

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“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·罗兹(Daniela Rhodes)(左四),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、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·卢格(Karolin Luger)(左三)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名誉教授蒂莫西·J·里士满(Timothy J. Richmond)(右二)。

 

那些动人的瞬间成为科学精神的最佳注脚——诺奖得主梅-布莱特·莫索尔与89岁中国院士匡廷云的拥抱,诠释了科学跨越年龄与国界的温情;化学泰斗夏普利斯与余金权等学者的“殿堂级”对话,则印证了顶科论坛“硬核知识局”的独特魅力。  

 

创新范式:从实验室到文明的“莫比乌斯环”  

本届论坛首次启用永久会址,其恢弘空间恰似科学探索的隐喻:既需器宇轩昂的雄心,亦需滴水穿石的韧性。生命科学、智能科学、碳大会三大标志性论坛深耕专业领域;她论坛、企业家圆桌会议等IP则打破学科壁垒,让科学与人文、商业碰撞火花。正如顶科协奖得主蒂莫西·里士满所言:“顶科协的努力,正推动着多元文化的长期发展。”  

 

六载耕耘,顶科论坛已从一场会议升华为一种“科学文化”——累计1500余人次科学家参与、近600场活动举办、全球传播超60亿。滴水湖的波澜不惊与太平洋的浩瀚无垠在此交汇,恰如科学“从涓滴到江海”的壮阔历程。  

 

滴水成海,科学永续

当群星散去,科学的光芒仍照耀前路。从古代四大文明的科学交融,到今日顶科论坛的“全球科技伙伴计划”,从“科学引领变革”的初心,到“重塑世界韧性”的实践,顶科论坛以科学为舟,以开放为桨,驶向人类共同未来的彼岸。正如滴水湖的隐喻——每一滴水的碰撞,终将汇成汪洋;每一次科学的激荡,必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激起永恒的回响。